化学工程系简介
威尼斯432888cam化学工程系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设立的煤综合利用系,199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化学工程系,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聚焦煤炭清洁转化、碳中和技术,是落实二十大提出的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任务的关键支撑学科。1986年、2003年获批化学工艺硕士点和化学工艺博士点,2011年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准建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分别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B,支撑的学校化学和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同时支撑北京市清洁能源学交叉学科。本学科支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化学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6人、讲师8人其中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孙越崎杰出学者1人、孙越崎青年学者5人。拥有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支,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支。入驻怀柔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3人。
化学工程系在学校“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办学总体目标和定位的引领下,强化“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建立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化学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化工及相关领域,特别是煤化工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自1999年以来,化学工程系每年面向全国招收120~150名本科生,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研究型教学,强化过程性考核、多元化评价,形成了导师指导全过程、创新训练全覆盖、教学科研全融合、思政教育全渗透的育人特色。近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近3届本科生升学率均超过50%,平均每6名本科生发表1篇论文,平均每2名本科生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化学工程系面向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战略需求,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紧密围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煤化学基础理论及卡脖子技术难题,以“清洁、高效、低碳”为总体目标,聚焦煤炭定向热转化、煤基新型功能材料、煤系固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利用(氢能与燃料电池)4个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
化学工程系自“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及重大课题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项,其中863主题项目1项,973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项,在煤直接液化油煤浆调控、煤直接液化沥青基材料方面开发了新工艺及新方法,在煤炭原位地下气化、低阶煤热提质方向建成国内首台套示范工程,为国家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做出重要贡献,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十四五”以来在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利用方向(氢能与燃料电池)不断突破,承担了2项重点研发国际合作项目,建成我国首个兆瓦级的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示范工程。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项10余项。建成煤炭工业煤地下气化工程研究中心、中澳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煤基浆体燃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良好的科研平台。973首席韩敏芳教授(已调走)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国家能源化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培养了大批能源化工精英人才。